适应炎热与潮湿:即将到来的季节中医养生指南

我于 2025年5月1日Zoom线上分享此文章的重点内容,并预告即将开展的健康课程。

以下为所录制视频

中文版: – https://youtu.be/UioZzJGPCKU

English Session: – https://youtu.be/9wZhTHF5kLQ


亲爱的学员与朋友们:

大家好!随着季节更替,我们迎来了新的气候变化。自上一次在二三月凉爽宜人的天气中与大家分享后,相信您也已经明显感受到从四月初开始的炎热与潮湿。

我之所以定期撰写并分享这类文章,是因为我深信“预防胜于治疗”。中医强调“因人、因时、因地制宜”的养生理念,了解自身的体质,掌握节气变化及本地气候的特点,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。透过及时的调整饮食与作息,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季节带来的身体挑战。

目前,新加坡正处于四月至五月的过渡季节Inter-monsoon period。这一时期天气变化多端,常见午后及傍晚的雷阵雨,有时还伴随强风。此外,来自苏门答腊岛的雷暴线(苏门答腊激风线)也时常在凌晨前席卷而来,带来短暂但猛烈的降雨和阵风。这些快速变化的天气条件对人体健康,尤其是体质较为敏感者,会产生一定影响。

全球气候机构最新报告指出,早前的弱拉尼娜现象已结束,目前处于中性状态(ENSO-neutral),即无显著的拉尼娜或厄尔尼诺现象影响。因此,我们预计接下来将持续经历典型的热带高温与潮湿天气,直至七月底,并逐渐过渡到较干燥的阶段。

今年的立夏(LiXia)节气将于202555正式到来,标志着北半球夏季的开始。作为赤道以北仅一度的新加坡,也将迎来独特的“新加坡式夏季”——高温、多雨、湿热交织。尽管有些人认为新加坡没有四季之分,但从中医角度来看,本地气候确实随节气而变化,并对人的健康状态产生实质影响。

在此提醒大家注意补水,出门时携带水瓶,养成“未渴先饮”的好习惯,以预防中暑与脱水现象。

中医季节性健康观察

湿热体质者注意
若您属于湿热体质,常见皮肤湿疹、尿道炎、皮肤瘙痒等症状,在未来几周需格外小心。炎热潮湿的天气易诱发相关症状,同时也容易出现情绪烦躁、疲倦、头痛与肠胃不适。

消化系统调理建议

夏季常见“暑湿夹杂”的病邪,人们容易贪凉,饮食偏向冰冷、寒凉类食品,这往往会导致食欲不振、腹泻、胃酸倒流等问题。

建议此期间多食用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,如稀饭、汤品、苦瓜、西瓜、绿豆、梅子、黄瓜、番茄、草莓等。清爽开胃、养阴生津。

每日清晨可饮一杯温姜水,有助于健脾开胃,提升食欲,驱散体内湿寒,改善睡眠品质。

头痛问题

闷热天气、湿度变化、气压波动,以及睡眠不足或精神紧张,皆可能诱发或加重头痛问题。

建议多饮水、稳定情绪、避免生冷食物,并保障充足休息,尽量减少药物依赖。

皮肤健康

闷热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细菌与真菌滋生,特别是容易出汗者,更容易引发皮肤问题

应注意日常清洁,出汗后及时沐浴、保持皮肤干爽,勤洗衣物、毛巾与床单,避免交叉感染与皮肤疾病的发生。

心血管养护与心气调理

在五行中,夏季属“火”,对应人体“心脏”系统。高温气候易增加心脏负担,建议从饮食、运动与情绪管理多方面入手,调畅心气、预防心血管疾病。

即便因天气炎热待在家中较多,也应保持规律作息,安排适当运动与线上学习,维持积极心态,有助于整体健康平衡。

夏季保健常用穴位推荐

  • 内关(PC6
    安神定志,缓解心悸与胸闷,助于消化系统调节
    定位:手腕横纹上三指宽,两筋之间

  • 足三里(ST36
    健脾益气,提升免疫力,调节肠胃
    定位:膝盖下四横指,胫骨旁一横指处

  • 印堂(Yin Tang
    宁心安神,缓解失眠、烦躁
    定位:两眉之间的中点

建议每日按压12次,每次每穴位约1–2分钟。

三款适合夏季的药膳推荐

  • 绿豆薏仁汤
    清热解毒、利尿消肿,预防热痱,适合燥热体质者。

  • 荷叶山楂茶
    活血化瘀,消暑解腻,有助于消化与心血管调养。

  • 冬瓜红豆汤
    利水消肿,排毒去湿,清凉降火,适合炎热天气食用。

在这个“养心防暑”的节气里,我将继续为大家分享实用的经络按摩方法与清热化湿的食疗药膳,协助大家调理身心、提升体质。

欢迎将本文转发亲朋好友,让更多人加入我们的健康养生之路。

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参与,期待下一次的知识分享与交流。

祝福安康,

黄欣杰 博士